虎年春节刚过,紧跟着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全国都要热闹。喧天舞地的闹腾气氛会到达顶级。
元宵节这一天,是来年之后的第一个月圆日。每年四季若干个节庆,没有任何佳节有元宵节喜气的内容。鲜花聚锦,璀璨的灯火,社火灿烂,更有元宵美食。眼球有看的,耳官有听的,又可大饱口福。
有人说元宵节是华夏民族的狂欢节,城乡蒸腾,举国欢庆。历史文化说,元宵节是中国地道的"情人节"。古代平日紧锁深闺的姑娘们也得以解放,在漫天花火之间串街,邂逅意中人,那是多么浪漫的美好时光。吃汤圆,话团圆。寓意又祈愿日子的和美。
元宵节怎么来的呢?
相传2100多年前,来自汉文帝刘恒的说叨。这个刘恒和山西有渊缘。自小随母被吕后打压,归隐在河曲县娘娘滩。后被封为代王,统领今天晋北及河北省北部蔚县等地。不久,汉大将周勃,陈平发动推翻了吕氏家族的专权。"平吕"之后,刘恒被立为皇帝,即历史上称汉文帝。汉文帝很有作为,开创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为了长享国家的太平盛世,汉文帝将平吕的时间钦定为节庆日。恰好逢在正月十五月圆之日。
有了正月十五的节庆,定位为"元宵节"又和汉武帝有关系。汉武帝有个爱妃叫“元宵”,会做一种好吃又拿手的面点。她入宫之后因为想她娘,身心憔悴。后有谋臣给她出主意,打着给火神爷做元宵的名义,得以岀宫殿和亲人相聚。汉武帝宠爱元宵妃子,索性就给正月十五冠名为"元宵节"。当时这个节日还局限在皇宫内廷。
东汉汉明帝时期,佛教东传第一个高潮。为弘扬佛教文化,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宫廷隆盛法事,燃油点灯。渐渐传到民间。汉之后,魏晋时期正式成为全国民俗节日。
汉末道教兴起。道教中有一支五斗米道崇敬三神,天官,地官,水官。分别于三个时段祭奠。称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节。所以元宵节又重叠了又一内容,上元节纪念天神。
唐朝大兴佛教,第2个高潮,燃灯礼佛的节庆时间从汉朝,南北朝的元宵节一日延长至三日。以后越发隆重。宋朝五日才过瘾。到了大明朝自腊八日始,与过大年搅和到一起,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七才谢幕。
大清朝又与时俱进,增加了节庆的娱乐节目。舞龙,舞狮,花灯,扭旱船等,又让花花肠子的文人墨客添加了动态趣味的灯谜等
内容。至于元宵吃到老百姓的家中,宋代开始蔓延。汉唐以来,元宵一直属宫殿贵族们的奢侈食品。起初叫"浮元子",生意人叫元宝。
大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我们看过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经济一度繁荣鼎盛,歌舞升平。那时开始,正月十五闹花灯,燃放烟花等民间社火开始兴起。包汤圆,滚元宵也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的节日生活中。
元宵节,也别窄义理解成是一口吃的命名的节日。尽管有许多民间的演义和传说,也都是百姓舌头接力的文化。经过帝王开光的节日,其实都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果实,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元宵,汉语可字解为年份中首个美好的月明夜。
“吃”字儿,天下第一的大事儿。有了元宵,记在胃里,必然记在心里。任何文化有美食穿插其中,流传必定久远。
元宵,究竟是谁发明,不得而考。1500年前,著名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其中有不少农俗考究。最早有山西人离不开的面条记载,"水引"。元宵,汤圆,那阵子还没有大众化。
"元宵"自大宋朝走入民间,后来这口名吃成了元宵节文化的灵魂。逐渐演绎为南北两支,即今天我们南方地区的"包汤圆",北方山西,陕西等地的"滚元宵"。材料以糯米粉为主,内馅有芝麻,桂花,玫瑰,花生等多样,形成各地独特的制作。
山西太原,地处黄河中游,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4千多年前最早尧建北都,唐风晋韵,农耕文明先进。春秋时筑晋阳城,延续近3千年,历来为北方雄城。特别是秦汉之后,北方民族大融合,许多民间的风俗习惯打这里发端。北魏至唐宋跨千年,太原及晋中盆地经济发展一直居华夏前列。贾思勰搜集的《齐民要术》专著,其中的酿酒,酿醋等传统工艺均取法于太原一带。
太原地区元宵节闹红火,在全国范国内也算隆盛的。太原晋祠一带有传说,当年汉文帝刘恒未即皇位前,9岁时封为晋北一带的代王,期间曾在太原晋祠观光停留过。他发现当地百姓做岀的一种甜软食品特别好吃,样子可亲,且寓意喜气,叫"元宵蛋蛋"。所以在平吕之后当了皇帝,便将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
自打童年时,我们盼望着过元宵节。再穷困的日子,乡村也有人张罗闹社火,扭秧歌,闹票儿等娱乐局。孩子们除了走街看灯,最惦记着这口吃。老人们常念叨,能吃一口晋祠的桂花元宵,老鼠窟的元宵,啧啧,活的值了。
当时尚对桂花元宵印象模糊,"老鼠窟"品名就有趣味。
在太原府繁华的钟楼街,民国期间有家肉食铺干不下去了。这家店铺位置偏僻,旮地旮旯,居于深巷像老鼠的洞穴。太原人俗叫老鼠窟。一名生于太原东郊松庄村叫申三货的,少年学徒,头脑灵动。他很讨甜食店师傅们的喜欢,学了一套滚元宵的手艺。先是露天摆摊。1931年,年仅17岁的三货滚元宵出了名,就把老鼠窟的肉铺转租下来。到今天儿孙相续,90年的老店子,滚出来的元宵好吃,已远播太原城及晋中一带。
太原古称有并州,晋阳,在大宋朝之前,锦绣太原城的中心在天龙山,蒙山脚下。后宋皇帝赵光义火烧水淹古晋阳后,才北移至今天所在的唐明镇地片。
晋祠一带历史人文氛围浓厚。尤其是晋文化,晋故事,是古老山西最聚文化积淀的磁场。当地留下许多生动鲜活的记忆。据传,北方地区的"滚元宵"源于此地。
至于汤圆,岀处也和咱山西老醯儿有关系。号称太原公子的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招待战功赫赫的汾阳王郭子仪。厨师别出心裁,做了特别的面点,用糯米粉包了馅,大受唐太宗赞赏。圆蛋蛋当时没名堂,智慧的谋臣魏徵灵机一动,哈,叫"唐圆"吧。源头是唐圆,汤圆宣告出生了。
晋祠地区古来有民谣,"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顺口溜岀了晋祠的"四宝"。一是喝了难老泉水的晋祠大米,二是风水宝地长岀来的莲藕,三是眉眼长的乞他的姑娘,四是远近闻名的圆蛋蛋桂花元宵。
据说桂花元宵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不去看一遭还不知道弄元宵圆蛋蛋多奥妙。
"一泡,二淘,三晾,四碾,五馅,六滚"…。还有"六蘸六滚"的传统工艺。太原市的"滚元宵"足够复杂。2018年,"晋祠桂花元宵"被市里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央视在元宵节期间专门采访了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韩福元老师傅。
元宵节前夕,笔者油然怀古忆旧,于是专程跑到晋祠长巷村,实地观赏了桂花元宵的岀生过程。
千百年以来,晋祠一带出产大米,尤以花塔村为代表。好水好米好手艺,衍生出民间一大批滚元宵的男女。虽进入了21世纪,现代文明冲刷了过去的传统,但仍有部分家庭把"滚元宵"文化承继下来。晋祠的桂花元宵,是积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开光,靠的是口碑的传播。是晋祠区域的名品。
韩福元师傅是晋祠滚元宵的岀色代表。
现代社会,发财的道路千百条,韩福元就是痴心滚元宵不放弃。老汉今年已70多岁。见他时仍躬身猫在作坊里,亲自动手干活,检点工艺流程。
与韩师傅一说起元宵,他亲亲的抿不住内心的兴奋。他说自打记事的前4代先祖,就干这滚元宵的营生。滚来滚去,别人家放弃了,他坚持下来了。说情怀不足形容。自己滚了一辈子,现两个儿子已接了棒,准备世世代代将元宵滚下去。
韩福元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初具规模,他家生产的"福元桂花元宵"获得了省市多种奖牌。老韩家的滚元宵加工程序很严格,石磨碾米,饴糖,桂花,芝麻,玫瑰等食料都选上乘。一道道工序人工操作,手切,筛粉,菠箩滚,人工包装,十几个工人熟练的操作,看起来很辛苦。
在我们逗留期间,一批批从市区赶来的男女,慕名来购买,顺便观赏制作。
截止目前,晋祠桂花元宵墙里开花,还没长上翅膀飞岀海内外。好饭不怕延时。相信晋祠桂花元宵一定可以飞岀山西,成为介绍雄城太原的一张闪亮名片。
热热乎乎过大年,开开心心闹元宵。咱老百姓图的是家乡好,盼的是好日子。物质丰富了,精神要求的就多了。文化这个东西摸不着,却是抓人的魂。元宵节社火烂漫,灯红酒绿,离开了元宵故事,真就苍白的缺了滋味儿。
所以胡说码了闲篇,为2022虎年元宵节助兴一把。也为家乡太原涂彩一笔。
来源:“胡说胡又说”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