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22|回复: 0

[优简山西] 绿富双赢的“山西故事”

[复制链接]

2355

主题

27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46
发表于 2021-1-15 08: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岚县界河口镇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荒山上植绿。梁海珍摄


方山县横泉水库两侧山体绿化。肖继旺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如何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是一大时代考题。
  我省深度贫困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吕梁山、燕山—太行山片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方,长期以来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既要生态治理又要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怎么解?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总书记的嘱托,成为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探索实践生态扶贫的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生态生计统一、增绿增收双赢的绿色扶贫之路。

  生态扶贫项目是我省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省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特色品牌。
  实施几年间,从吕梁到太行,从雁北到晋南,生态与脱贫的“双赢”局面已生动呈现出来。统计显示,生态扶贫惠及52.3万贫困人口,增收10多亿元。
  “绿富双赢”的背后,是一项项落地有声的精准行动,是一个个生动可感的脱贫故事。隆冬时节,记者深入大宁、临县、岚县、平顺等地,感受生态扶贫的生动实践,感受脱贫奔小康的蓬勃力量。
创新造林绿化新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热情
生态——让表里山河绿起来
  一场雪后,岚县道路两边的山上,白雪、黄土和寒松颜色交织,犹如一幅水墨画。
  在界河口镇会里村群众眼里,马兰柱是个“绿化高手”。2016年,他第一个“吃螃蟹”,组建了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承接购买式造林1500亩,社员人均增收5000多元。4年多来,合作社茁壮成长,不仅带领社员们稳定脱贫,而且还让30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2020年,老马的合作社又与其他合作社联合组成山西绿缘营林联合社,拓展业务、多元发展。
  回眸过往,老马感慨万千。他说,以前种树都是工程队干的,找的是体力好的后生们,岁数大的没人要。造林专业合作社搭建起群众参与生态治理、获取劳务收益的平台。“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是山绿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是我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一大创举,有效串联起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2018年11月,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山西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山西经验”变为了“全国路径”。统计显示: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组建造林合作社3378个,完成造林820.8万亩,带动7万多贫困社员人均增收1.6万元。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曾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相互叠加。
  寻求突围的大宁,以购买式造林为抓手,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
  车出县城,道路蜿蜒、满目皆山。冬日阳光下的曲峨镇白村显得有点儿寂静,来到村里采访,听到最多的是购买式造林。村民们说,他们是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白村是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两个试点之一,68岁的冯还堂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当时有点儿顾虑,种树还能挣钱?万一干完活不给钱怎么办?驻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不断动员,我就试着参加了。”
  “购买式造林是个好买卖啊!一人种树,全家脱贫!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元,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他乐呵呵地说。
  说起以往的艰难,冯还堂感慨颇多。为了养家,种地、下煤窑、炼铁矿,老冯啥都干过,可辛苦一年,日子过得依旧紧巴。他说,如今在家门口种树,不仅不误农活,而且手里还有了活钱。山绿了,农民日子也红火了!
  从2016年实施购买式造林以来,大宁县组建贫困户占80%的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累计完成购买式造林27.37万亩,增加群众劳务收入8625万元,带动6772户实现了脱贫。
  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说,实施购买式造林实现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有机结合,使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投资投劳造林管护中的获得感、受益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视线转向黄河岸边的石楼县。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
  在义牒镇褚家峪村,2018年喜平造林合作社成立后,通过造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合作社成员每年至少收入5000元,最多者在1万元以上。负责人张秋林说,“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由过去的单一造林正在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植树造林在荒山上种出“绿色银行”,让大地披绿、村民获益。2018年—2020年,合作社每股分红3500元。
  借助创新的力量,石楼县利用“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按照“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运行机制,打造“吕梁市合作社造林升级版”。目前,全县组建造林合作社137个,每个党支部引领一个造林合作社,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农户1.15万人,形成了“造林、管林、用林”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伴随着生态扶贫的“磁场效应”,石楼县又引导“党支部+合作社”向复垦复绿、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探索,让合作社收入实现“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打造项目联动新模式,确保收益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生计——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冬日的平顺县,朔风扑面,寒意凛凛。山坡上,处处可见挺拔的松柏,仿佛给大地披穿了一件“绿衣裳”。
  挎着水壶,戴上红袖标,背上干粮,青羊镇白马村的裴林日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眼下干燥多风,检查野外乱用火情况是他巡查的重点。
  48岁的裴林日,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4口人,妻子务农,两个女儿上学,是典型的因学致贫户。
  如何甩掉“穷帽子”?裴林日是愁在眼里、急在心里。2019年,经过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镇政府考核面试等程序,裴林日成了一名护林员,每年可增收近万元。
  一开始,裴林日对自己的职责不是很清晰,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管护员,他心里没底儿。经过专业培训后,老裴很快进入了角色。
  对于护林这份工作,裴林日格外珍惜!在他心里,护林员不仅守望着一片片的绿色,保卫着一方生态,也守护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遇上森林防火特险期,每天除了常规巡查外,他还会增加巡查次数,有时候回家已是晚上10时。
  “我这年纪外出打工没人要了,家门口当护林员,赚钱顾家两不误。有了护林员的稳定工资,心里也变敞亮了!”裴林日告诉记者。
  造林护林挣薪金。在58个贫困县,已聘用贫困护林员3.08万人,年均工资7000多元。
  推动生态扶贫,关键是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实践中,我省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建立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确保收益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位于太行山腹地的陵川县,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仅野生连翘就有80多万亩。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当地依托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做起了中药材文章,打造农民脱贫增收的“靠山”。过去只采收连翘果,如今连翘叶被研发出绿茶、红茶、黑茶等系列产品,全县20个连翘茶加工车间,每年带动5000个贫困户人均增收1万元。
  去年,古郊乡李秀琴靠采摘连翘叶收入近6000元。“一上午,我能采摘5斤多,三四个小时能挣100元。农闲时采连翘叶,农忙时下地干活,挣钱、种地‘两不误’。”
  流转入股得租金。
  临县是红枣之乡,拥有枣林82万亩。但因受天气影响和技术限制,裂果、烂果现象一直无法解决。
  在克虎镇薛家垛村矮化密植有机红枣示范园区,一座座大棚纵横连排、十分壮观;园区采用“土、肥、水、种、密、保”六位一体的模式,在棚内栽种矮化红枣树。
  园区带动,枣农受益。在带农益农上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枣林地流转收入,与枣农签订流转协议,按人口进行分配,年人均可增收400元;二是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公司务工,在种植季节,贫困户每月可获得4000多元的务工收入。
  王士工是杏林庄村农民,园区建成后一直在这里打工。“我的任务是给枣田松土除草,每天工资150元,比种地强多了!希望园区发展越来越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生产经营得现金。
  安泽县拥有丰富野生连翘资源。每年进入4月,连翘花竞相怒放,群山尽染、遍地金黄。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地的策略是在“连翘花”上做延伸,在“连翘叶”上求突破,在“连翘果”上深挖掘,让小连翘“撬”出大产业。目前已开发出连翘茗茶、连翘食品等一系列产品。
  60岁的张天柱,曾是马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大半辈子过去了,他一直守着家里的几十亩山地过活。靠天吃饭、在地里“刨食”,养家糊口不容易。
  2020年3月,“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这让老张满怀憧憬。他说,原先漫山的连翘花只是单纯好看,如今不一样了,自己瞅着连翘黄花似“黄金”。除了收果,还可以卖叶了。“我和老伴一天能采10多斤,按每斤30元钱,一天可收入300多元。”
培育产业发展新路径,生态优势成为发展动能
生产——让富民机制活起来
  坐在山头看着满山核桃树,72岁的郭福兰常有时来运转的感觉。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沾上绿色生态的光,靠林下经济摆脱了贫困。
  郭福兰,是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村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过去村里的真实写照。老郭靠种植谷子和玉米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3000元,日子过得没有一点朝气,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连壁村无资源、无矿产、无企业。从2012年开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吹拂下,村里发展核桃3000亩;2017年,随着核桃林挂果见效,村民们渐尝小核桃带来的甜蜜。
  在村里,郭福兰和20多名村民一起负责核桃林的种植、修剪和施肥工作,由村集体统一发工资,年收入1.5万元左右,顺利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过上领工资的日子,心里就俩字儿——痛快!”郭福兰喜笑颜开地说,核桃树一年比一年高,核桃果一年比一年多,日子就会一年比一年好!
  生态扶贫如何让群众稳定持续受益?
  实践中,我省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绿色发展潜能,以改革促增绿、增绿促增收,充分释放生态扶贫政策“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蝶变之道。
  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高。世代皆以农耕、务工为主,祖祖辈辈的大河人不晓得青山绿水就是财富,守着金碗讨饭吃。
  大河村靠啥脱贫?近年来,村里依托好山好水,聚焦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链,成了省里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20多家,年营业收入约500万元。
  村民李明亮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在家门口有滋有味地吃上了“旅游饭”。他说,这两年客栈入住率稳步提升,一年能多收入好几万元,比以前种地、打工不知强多少倍,真正体会到了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的魅力!
  “这几年,乡村美了、游客多了、收入高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信心满满地说,“护好绿水青山,就是护好了‘金饭碗’!”
  盘活资源挖潜力。
  冬日的太阳暖暖地照在黄土高坡上,零零星星未收尽的红枣挂在枝头、迎风起舞。柳林县有着将近2500年的枣树栽培历史,红枣就是当地农民心中的“金蛋蛋、银蛋蛋”。
  刘阳平是柳林县三交镇的枣农,他和枣打了一辈子交道。2018年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将枣树集中科学管理,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大幅提高了红枣的亩产和品质,实打实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创新改良品种,是刘阳平盘活红枣资源的一种方式。2020年新品种酸枣成功上市销售,平均每斤售价比传统品种提高了近4倍。
  在柳林,通过枣树矮化、大棚栽种、枣园观光采摘等方式,催生了不少新型红枣企业。目前,全县有1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原枣1.2亿斤,年产值达5亿元。
  资产收益增活力。
  窗外,寒风瑟瑟;窗内,暖意融融。1月5日,岢岚县普惠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院内人头攒动,一年一度的合作社分红仪式开始了。社员们个个喜笑颜开,感觉不到寒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普惠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组建,现有社员110人,通过规范运作、科学管理,累计承担造林工程11389.6亩,发放劳务费151.55万元,带动了阳坪乡99户贫困社员持续稳定增收。
  贾贵兵是最早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他高兴地说,这几年每年挣个万数来块钱。去年活计多,干了4个月挣了13100多元。参加合作社真好,有了稳定收入,还发白面、大米。今年又能过个好年啊!社员贾贵生动情地说,以前在外打工,东跑西颠也没个好营生,挣不了几个钱。参加合作社后,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生态扶贫意义多元、潜力巨大。只要在这条路上踏实前进,就一定能谱写出更多绿富双赢的“山西故事”。
来源:山西新闻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优优简简,百怨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