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被誉为山西的“土皇帝”,人称“阎老西”,“乱世狐狸”。从1912年当上山西都督,到1949年败退台湾,阎锡山统治山西时间长达38年之久,是民国时期各封疆大吏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 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 民国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先后设立公私合办的山西省银行、太原兵工厂等诸多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次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两面政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他正式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 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 1949年4月逃离山西,后赴台湾,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阎锡山(1883-1960)
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阎锡山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会太原躲债。金融投机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中国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中国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宣统元年(1909年),26岁的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中国同盟会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中国同盟会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参加辛亥革命,29岁当上山西都督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中国同盟会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中国同盟会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阎锡山与孙中山合影
山西爆发革命,清廷一片惊恐,立即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禄贞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反清起义和华兴会的长沙起义,早已是个革命者,此时准备联合山西民军在北方革命,遂邀阎锡山于宣统三年(1911年)11月4日在娘子关会晤,商定共组“燕晋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阎锡山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拟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世凯恨之入骨,收买吴禄贞的卫队长将吴禄贞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大略遂告失败。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第三镇进攻山西。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在今山西阳泉市平定县)。阎锡山采纳中国同盟会会员景梅九的建议,决定分兵南北,继续战斗。阎锡山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 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总统,在袁世凯党政期间,阎锡山拥护袁世凯的北方政府,1912年,阎锡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省都督,自此开始了他长达38年的山西统治之路。1913年阎锡山宣布脱离国民党,后来拥护袁世凯称帝。 孙中山与山西军政人员合影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上台,阎锡山又依附段祺瑞政府,反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阎锡山派兵与护法军在湖南开战,结果大败。从此阎锡山“三不二要主义”——“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以“中庸哲学”游离于各势力之间,同时建设山西。
图强自保,建设山西在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像狐狸一样依附于各大势力,目的只为山西统治权。也为山西作出了很多成绩。阎锡山认为“人以国分,利害相反,战争以生。战争既不可免,力国家生存计,不能不有所准备”。 对于战略、战术、战斗,阎锡山坚持以适当为最高原则。适当原则是阎锡山中的哲学的变体,阎锡山认为在制定战略时要牢牢把握适当原则,做到进退自如,以争取最终的胜利。阎锡山把国防划分为军事国防和经济国防两部分,主张以经济国防为军事国防的根本,通过经济和军工的自主自立来建立备的军国防体系,真正实现军事上的强大。
首先,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晋绥军,而且建立了能制造步枪、手枪、冲锋枪、轻型重机枪、手榴弹、迫击炮、山炮及其弹药的等兵工厂。晋绥军是阎锡山林立于各大军阀之间的基础,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正是这支部队,让他能在乱世中岿然不动,游刃有余。阎锡山在其军事策略的指导下,开始培植自己的军事势力,逐步建立了以五台籍将领为主的嫡系军队。几位五台籍将领如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等从底层军官做起,一直到集团军司令,这其中都少不了阎锡山的提拔与倚重。阎锡山独揽山西军政大权后,开始利用各派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先后进行了四次扩军,晋军由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万余人扩展到了中原大战前的三十万人,真正成为一支盘踞山西的重要军事力量。
阎锡山在发展军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先后成立了军士教育团、学兵团干部训练队、山西军官学校、山西陆军辎重教练所、随营总校、晋绥军官教导团、山西航空学校、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民兵军官教导团、天才军官学校等军事学校,为晋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阁锡山从各方网罗技术人才,大力发展军工制造;成了与沈阳、汉阳兵工厂齐名的太原兵工厂,基本实现了晋军的武器给。同时又建成了两北实业公司,为武器制造提供必要的原料。
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地优化生产技术。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钻研兵器和兵器学的相关问题。如,1924年山西火药厂张凯发明的“凯字号炸药”,成本低,威力大,适用性强。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给山西军事工业的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阎锡山还根据山西多山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加大炸药弹体,加重炸药药量来增加威力的做法,制成了大号的手榴弹和手雷,专门防守山拗口和制高点。实行“包工制”,优化经营管理模式
其次,经济建设。上世纪30年代,阎锡山在山西大搞经济建设,修建铁路,创建包括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等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整顿山西银行,发型钞票。当时,山西经济繁荣,物价稳定,总资产达到二亿银元,其经济实力在全国领先。阎锡山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依靠自力更生,修筑了长达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阎锡山在山西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阎锡山推行的“自产、自用、自足”的建设方针。经济上,加强金融建设,推行“物产证券”。“物产证券”的推行很好的解决了军事工业建设资金方面的问题,据可靠统计,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的各类债券、借款券等共收集资金高达7000万元。正是这批资金,不仅活跃了山西金融的发展,而且从资金上支持了阎锡山的西北实业公司,实现了阎自筹资金建设军事工业的目标。实业上,强调“造产救国”,大力兴办自有企业。阎锡山认为中国国力的衰微的根本原因在于“物力不足”,物质力量的单薄又导致中国的人势无法得以发挥。
他利用孙中山先生的遗训”造产建设、发展实业“和民众对于日寇的反抗情绪,筹建了自己的大型军事工业企业——西北实业公司,正是由于这样的实业企业大大地提升了阎锡山的军事力量,同时也给与抗日战争的后勤供给有利的支持。
再次,兴办教育。阎锡山吝啬是出了名的,他接待客人是一盘花生米,一碟小菜,因此得了个“阎老西”的绰号。可是他在教育上却大方得让人跌眼镜,阎锡山很早就开始推行国民义务教育,山西孩子在学校读书,头4年不收学费,每年还给学生发一身校服、一双鞋子。这使得山西的孩子入学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到了1937年,山西共有55所中学、17所师范和6所大学,为全国之冠。
世纪上半叶,阎锡山在山西大力兴办教育,成绩突出,令人关注,并带动其他各地军阀纷纷投资办教育,从而掀起了军阀办教育的热潮。阎锡山为了让更多的民众能够理解与领悟其统治政策,一方面大力开展带有政策宣传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则率先推行白话文和注音字母,并采用白话书写文告,以期赢得广大民众对其政权的支持。
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令山西省教育厅将抑制洋货的教育与宣传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他还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增加乡土教育内容。为了增加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1928 年晋北平鲁县率先在初级小学中增设乡土教育课程,包括本县沿革、县境、地势、山脉、河流、长城、气候、交通、物产、政区、实业、教育、财政、村政、礼俗等,还附有全县区划表、各区编村表、全县村庄户数及人口表。此后,阎锡山又下令全省所有国民学校均开设乡土课程。还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禁毒内容。他要求在初小历史课中加入清末鸦片的传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等内容。 1947年,阎锡山和家人在太原
山西正是在阎锡山“避世”策略下,迅速做到军事、经济、教育各方面全国领先,阎锡山因此深得山西老百姓民心,也让他凭借山西这个地方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阎锡山在山西三十多年,一直搞保境安民,尽量不参与军阀混战,为山西重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锡山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
在阎锡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政治上坚持“中的策略”在军队和经济建设上阎锡山独树一帜,在政治上,则采取“中庸策略”,他不像其他军阀那样旗帜坚定、且始终如一,而是左右摇摆,谁做大就跟谁,因此被称作“乱世狐狸”。这也是他能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合影
在军阀混战阶段,城头变幻大王旗,阎锡山先后投靠和反对过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共产党等,参加过辛亥革命,先后拥护过北方政府、南京政府(蒋介石),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又组织过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一起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积极联共抗日,后来内战又跟随蒋介石极力反共……
因阎锡山自身实力在各军阀中数一数二,因此被各方收拢,他执政山西期间,获得过多方颁发的重要职位,如:、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败退前的广州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等。
阎锡山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
以阎的话来说,他的事业的成败是以能否掌握中为衡量的标准的,“得中则成,失中则毁”。所以,了解“中的哲学”是研究阎锡山的一把钥匙。
乱世“不倒翁”,阎锡山的处世哲学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这是到台湾后阎锡山晚年为自己写的挽联。和在大陆38年的金戈铁马不一样了,台湾风平浪静,阎锡山在阳明山深处修建了一个住所,样式依然是碉堡类的,这是在混乱时代留下的后遗症。为了不受打扰,他辞去了所有职务,在生命最后阶段全心写书。偶尔有记着出于猎奇心理前来探访。他的房舍期初没水没电,后来才通。
人生在世,自然都希望做一番事业,只是成败不在我,即使一时小波澜惊天动地,后面大潮一来,就让位了。天空中的月亮才叫历经沧桑,所谓“默阅古今潮,平常看波澜”。
只不过和那些朝生暮死一般的军阀相比,阎锡山更加色彩鲜明,民国是一个劫难重重的时代,能躲过一劫两劫的,已经很了不起,能躲过三劫五劫的,都成了奇迹,他被称为“民国不倒翁”,是什么道理?小编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他知道时代的需要,辛亥革命需要有人站出来,他站了出来,需要有人搞建设,他也没有缺课,所以,在他治理的山西省。成绩要好于全国其他地方,这也是他所以“不倒”的原因。南京方面并非不想进入山西,但玩不转,原因是什么?老百姓不认,不认的原因是什么?建设瘫痪,群龙无首。
第二:他有自己的队伍,阎锡山很重视干部的作用,自己也愿意亲力亲为作表率,所以政策可以贯彻下去。还有一点,阎锡山很重视忠诚二字,抗战开始后,有干部动心思,阎锡山的做法很绝对,拉出去枪毙,这位将军叫李服胤,所以阎锡山1949年离开太原后,数十人为他“死忠”,他的团队建设还是不错的。
机缘,机缘,机缘是什么?机乃天地之需,缘乃人文之理,知道天地之需,才能把握住机会,修好人文之理,才能应对时机的变化。所谓成也机缘,败也机缘。一个人的价值,其实和商品有点类似,供需矛盾产生价值,适应时代发展,自己的价值就高,不适应时代发展,自己的价值就低,只是时代的需要是转瞬即逝的,我们的发展很多时候赶不上时代发展,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平常心。
特别是当代商业社会,发展速度那么快,任何人都可能拼尽全生只是一朵浪花,闪烁一下就消失了,侥幸度过一劫、两劫,如果沾沾自喜,可能就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了,度过三劫、五劫,可能还有更大的挑战等在前面,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在大连日本使馆区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时他没有停止学习,而是归纳出“中道哲学”,大意是,一条路,走左边和走右边都不对,对的是走中间。所以他能后来“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一个也不踩破”,这和他在各派势力纵横交错之时,不急于站队,奉行“中间路线”有很大关系。在38年“土皇帝”生涯中,他一直都是势力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所以各派对他都是争取的态度,最后时刻选择“利涉大川”,也是因为深知时局非一人可以改变的。我们在时代的湍流中立足,也要时刻告诉自己,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阎锡山在台湾
客死台湾1949年10月28日,阎锡山带领他的部下飞到台湾。退到台湾的蒋介石,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国防部长也被徐永昌接任。阎锡山获得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之后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他无事可做,乃从事著述先后写了20多本小册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阎锡山 后远离台湾政治中心,一心著书立说。
病重时,阎锡山对一直看护他的贾景德说:他痛惜自己不能追随蒋介石回大陆去,而深感遗憾。阎给其亲属留下了六点遗嘱:一、一切宜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阎锡山病逝后,台湾成立了以何应钦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委员有于右任、张群、贾景德、唐纵、李石曾、张道蕃、谷正鼎、谷正伦、梁寒操等人。5月29日入敛,蒋介石亲往祭奠,并送一块“怆怀耆勋”的匾额。随后葬于阳明山七星山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