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山西北部更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这里的雄关险关特别的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娘子关、平型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等等,今天咱们其它雄关险关不表,光说一下山西这个叫雁门的险关。
雁门关特别有名,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它位于山西省代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它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具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就这么一个雁门关,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一,雁门关的别名特别多 我们仔细盘点雁门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地名的别称特别多,光有名有姓的就有四五个之多。 首先它又名"西陉关"。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具体位置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有《唐书·地理志》书中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另外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沟注塞。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当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 雁门关之所以有这么多别称,仔细品味以上文字表述,就可领悟其命名之真谛。
二,雁门关的史志特别多 作为"险关"的雁门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厚重。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谍密集,烽猴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 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三,雁门关的景点特别多 雁门关是山西为数不多的几个5A级景区之一。大家都知道,山西的5A景区不多,除著名的乔家大院因管理不善,被暂时取消5A景区资格外。只有八家,它们分别为:五台山风景区、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介休绵山风景区、晋城皇城相府、洪洞大槐树、雁门关景区、壶关太行山大峽谷。就在这八家当中,我们分析雁门关之所以能经多轮严格“国考”,正式荣升国家5A级景区,成为山西省为数不多的5A级景区的原因,主要昰其景观资源特别丰富。 雁门关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为一体,是一处在我国不可多得的优秀自然历史人文景区。
主要景点介绍: 1.古雁门关 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有西陉关旧址。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
2.关城 关城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3.古关道 雁门关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
4.隘口 隘口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一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一座,额匾书刻“猴岭”。 5.常胜堡 常胜堡位于白草口隘关西高地,为古西陉镇旧址。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周长500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刻“常胜堡”三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
6.猴岭长城 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为明历三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7.勾注祠 勾注祠旧址在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环抱,又称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庙。庙建门厅,有前过厅院,后过厅院,以及正殿、碑殿、经楼、钟楼,晋咸宁元年立勾注碑。宋时因祈雨屡有灵应,册封顺应侯,有五崇极碑记。金、元又累封佑顺公、广佑灵应王。明洪武初年改称山神庙,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灵泉7眼。 8.明雁门关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东陉关因位处勾注山之东,即陉岭之东而名。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9.瓮城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 10.围城 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
11.东城 东城位于关城城廊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东西城门二,曰雁门,曰雁塞。”南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12.西城 址关城城廊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1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1座。城顶建威远楼1座,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
此外还有:孙传庭墓、天际泉、九龙泉、天雁门了人雁楼、地利门、镇边祠、长平桥、马公墓、雁门关长城、观音殿、边贸街等12处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