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600|回复: 0

[心情日记]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的释读》

[复制链接]

2375

主题

28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570
发表于 2022-10-31 10: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的释读》


看过段视频,是著名的医学家赵霖教授讲健康养生,弘扬中医文化的。


里边谈到一句话,引经据典是古人说的,"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字面乍一看,很费解。这和中医与养生甚么关系呢?于是就查来源处。


问过度娘之后明白了。还不是古人,应该是当代人,梁实秋先生在散文《雅舍小品·谦让》中的摘录。顺便啰嗦几句。梁实秋先生是中国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生卒都在20世纪,一生写过两千万字的著作,还是中国研究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权威。



常常登高座,好解读。高座,是指人群与家族中的尊长,还有些备受推崇的官员、明星,或德行高尚的男女。这些人总是在人群中接受拥戴,被捧到晒太阳的高台上,中间显赫的位置就是高座。具体到生活中,互联网语言如今叫C位。集会时摆设在主席台耀眼的地方,吃饭时坐在VIP的包间里,还是开剪第一道好菜的主宾席大椅上。经常性的被端着捧着,享受着不一样的绝对福利,谓之"常常登高座"。


关健的元素是常常登高座,与"渐渐入祠堂"怎么就四六不搭的勾扯到一起,还成了因果关系。且听慢慢分解。


渐渐入祠堂。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咀嚼内容的东西。大中华的根系就深扎在每一座家庙宗祠中。祠堂,是农耕社会中每个乡村族人的缘亲联结纽带,现在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乡村族亲的文化中心。宗祠,在三千年之前就有影子。祭天祭地祭生灵。后来出现了庙宇。祭先人祭祖宗,有了祠堂。社会等级更鲜明,什么官职地位建什么规格的庙祠。秦汉之后模糊了些。到元朝,明朝时,家庙是有品位的大官家的专利。如元朝,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允许建家庙。以下的小官和庶民百姓,可以建家族的祠堂。祠堂常建在村头,家族的聚会,族规的责罚,节庆喜日,族人的婚丧嫁娶之类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辛亥革命之后,有了西方文化浸染,家祠的色彩逐渐淡化。上世纪文.革破"四旧"时,中国的宗祠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损害。许多家祠被拆掉,老物件被劫掠。华夏的脉根文化伤的很严重。悲叹!


为什么梁实秋写入高座的尊者会进祠堂?


祠堂,本人小的时候还有记忆。在文.革损毁之前,外婆家村北就有祠堂。周围几棵数百年的柏树,祠堂没有围墙,老房子历经风雨多年,墙皮子干疮百孔,阴森森的少有人靠近。里边住有一看门人,少见的一些木龛牌位。敞棚里面,摆放着许多具还未涂黑漆的原色棺材。宗族议事已成为过去,结婚办喜事吃喜酒的更不涉足这里了。



大概在梁实秋先生活跃的民国年间,新思想无神论潮涌,祠堂的功能就衰减为阴性为主的内容,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


渐渐入祠堂,那就是慢慢的叩开阴界的大门,离开阳世走入天囯。人死了,当然可以在祠堂的宗亲族谱中享用一个牌位。


常常登高座,就是指一贯养尊处优的男女。渐渐入祠堂,说这些高贵的人士与祠堂的距离很近。当然这是中医健康养生学的观点。其实这句话包涵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一方面可理解为被人端着惯着,贪图安逸,对身体康养会形成极大的威胁。另一种理解,是一种经世做人的警世恒言。


人在江湖中混,在圈里的影响力,或在家族里的位置,会随着自己的人生奋斗,年事的增长,有了江湖圈子里的地位,有了被尊重的资格。这样人前人后被捧着,常常入高座已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像一颗小太阳一样照耀四方,享受着物质荣光,好酒先给他满上杯,好菜先让他剪彩。脑满肠肥,油光脂亮,大腹便便的,一定是经常入高座的。


即使在江湖中没有显山露水的男女,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也有各自的风景。争气的儿女,升格为祖父祖奶的辈份,自然是尊享老年的清福。入高座被捧是家里事。


高座自然是相对的。上自皇帝佬儿,万众簇拥,那是绝对的高。每天高高在上,山珍海味吃到腻。太频繁的高座,所以家庙的牌位子就守在旁边。有人统计,中国自古有大小皇帝爷400来位,夭折幺寿的太多,活得很短暂。不是渐渐的,是活人迅速的变成镶金边的牌位子。可见"高座"和"祠堂"真有一种必然勾连。常言道,高处不胜寒,有这层意思,每日老顶着天上的罡气烈风,身体哪扛得住。好酒好肉又是命里的劫数,早早吃完就拉倒了。


一个人家的尊长,也是高堂明座,也是全家人呵护的爷奶,到了一定年龄,高座也是熬过来的尊位。现在钱相对不缺了,领着退休工资,孝顺儿女供养着。物质生活充裕了,到了口福时代,各种肉吃得起,各类美味尝的来。问题就来了。中医大夫说,这么一直高座,反而促使老人家们向祠堂边靠拢。



汉语言博大精深,内容明明是带刺的阴冷,却包装的温柔而雅致。"常常入高座,渐渐入祠堂",换成英语法语,赤裸裸地说吧,意思即中国中医养生文化警告我们:

人一直舒服着,享清福,是一种作死的节奏。


现代科学也实证了这种观点。强健的身体没有什么奥秘,只有一种道理,那就是避免上"高座",吃苦耐劳。专挑"下座",粗茶淡饭,这样可以祠堂远一些。


2022年最近的诺贝尔物理学开奖了,三名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分享了这一盛誉。量子力学的先行者薛定谔的量子纠缠,揭示了人类意识的不确定性和能量。他还写了一本书,《生命是什么》,第一次用热力学定律描写了人。人真像一个简单的充电宝,有限的点儿能量,有限的点儿热度,耗完就拉倒。"熵增定律”,熵增的越多,上祠堂的速度越快。


"熵增定律"很复杂。我们就想到熵增是消耗和消失能量即好。负熵是对应的减少消耗,保持与扩展能量。人类多做有序的运动和大自然交流信息,如适度的运动和饮食强化自己,经常晒太阳补充阳气,面对艰苦的磨练强化意志等,都是负熵地做法。老百姓的通俗话里有智慧。生命有定数,吃多少口粮耗多少油水,早安排好的。省着点儿活,早早地把福份享受尽了,就会进祠堂。反之多做对社会有功用的事儿,艰苦朴素些,累积了功德,就是生命充电宝里省下的,阎王爷那里少记几笔负债和恶帐,增加几年阳寿是必然。


常常登高座,就是典型的舒服活法,大酒大肉的伺奉,消蚀身体是一定的。悠悠的泡在甜水中,不如适当的喝些苦水有利。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还可以引申出哲理性的人文意义。


中国人的智慧化身,老子曾告诉我们做人的"三宝",即"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梁实秋的谦让,高座,祠堂理念,是对老子箴言的具体解读。


慈,应该是做人的本色,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怜悯心常在。俭,是行动的文化。收敛住欲望,不糟践,不浪费,省着点儿耗用能量和物质,对大自然充分的尊重,天地人的和谐。不敢为天下先,即避免常常居"高座",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活得面积尽可能大些,融于大地,融于大众。这样就可以免受羡慕嫉妒恨的侵害。胡适先生早多年说过,人性中有卑劣的东西,笑你无,恨你有,嫌你穷,怕你富。选择一种中庸的位置,保留一份宁静怡养身心。



社会的等级之分是客观现实。自然存在凌驾于人的尊位。有的尊贵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众望所归。有的是运气好,不是德高望重的资本。特别是许多"常常登高座"的绅士淑女,有的是组织部门给穿的衣服。忘乎所以了是风险。被大家注视,在风口浪尖上,更应该按住高贵的头颅,猫下腰,谦虚谨慎。这样可维持一世英名,不要被人指着后脊梁挨骂。量子纠缠有观点,诅咒挨的多了,福禄就不住,霉运就敲门。你身体代谢不紊乱不行,不得病不行,身名进祠堂的速度会加快。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开悟的一句闲话,饱含了我们生命生活,包括康养,养老,历练人品等丰富营养。就当座右铭贴到床头上慢慢消化吧。

来源:胡说胡又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优优简简,百怨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