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65|回复: 0

[优简山西] 河曲,黄河歌曲与西口古渡

[复制链接]

2357

主题

27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60
发表于 2021-2-9 17: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
虽有千言万语很难说出口
只盼着哥哥早日回到家门口
……



歌是甜甜的,嘴皮一溜就从舌头上滚出来。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唱着,幸福的笑容漾在脸面,没唱完就一阵咯咯咯的爽笑。

只有黄河边的老人们,唱着唱着就流了泪,有的还难过的哽咽起来。因为有的哥哥一走了西口就没了音讯。饿死了,冻死了,还有在风沙中迷了路找不出来。小妹妹傻傻的等了一年又一年,头发白了,还在往北瞭望着。

本人不是研究民间艺术的,对音乐艺术是一窍不通的。单凭感觉。在中国民歌的海洋中,一南一北,有两首歌最震颤我的心房。一曲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小河淌水》,另一曲就是流行晋北陕北内蒙古等地的《走西口》。

《小河淌水》讲的是云南弥渡人“茶马古道”的故事。明清时,带着茶叶和农产品,穿行奇险的狭谷,走进大山,荒路栈道,到缅甸,到南亚,一队马匹一群人,一年或几年,再回到家乡,最后剩下廖廖几人。阿哥一走,阿妹每天晚上在村口小河边,哥啊哥啊的唱,等啊等啊的等…

这两首情调悠悠的小歌,异曲同工,都是描写苦难的年代,男儿背井离乡,飘零在外,为了谋生去闯出一条血路。一对恋人的分离,望着家门,望着月亮,一送一等,分离后的幽思苦恋。生死两茫茫,结果不得而知。小包袱装的是大段历史的沧桑,内蕴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故事。


一曲《走西口》的民歌,唱红了多半个中国。这首歌有多个版,山西版,陕西版,内蒙古版。歌词儿没啥的变化,调子厚薄,苍凉韵味,掺乎了各个地域不同味道的烟火气,有些微的区别。

陕西版的《走西口》,调子基本和河曲版差不离,增加了陕北民歌的空旷感和野性。代表性的演唱者是龚琳娜。歌唱家龚老师咱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恰好云南的《小河淌水》也是她的代表作。龚琳娜唱歌的神,估计她把歌词中的每句词,每个字都要放到牙齿嚼烂百十遍。然后她还要到所唱的土地上,踩来踩去,直至由冷变成热土。她不是用嗓子唱,是用心读,用生命去体会生命。所以龚琳娜唱的每首歌,不被征服才怪。

听了龚老师的《走西口》,不流泪不行。

好的歌,赛过读一篇宏篇巨著。

山西人唱《走西口》,本人极喜欢听原滋味的河曲县乡民的唱,音调不一定体现歌唱家的韵,但地道的土语方言更开光。渗透在骨血里的脉脉情深,不光是音乐的美感,更接烟火气,能产生强烈的场景感。这首听起来是卿卿我我的爱情歌,实际描写的是悲壮的波澜壮阔的一页历史。

《走西口》究竟出自哪个省,这是一段不能不知道的华夏史。

走西口二人台剧,是戏曲文学的素材,说的是大清朝咸丰年,山西遇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太原府河曲县有个叫孙玉莲的姑娘,刚过了门,新郎叫太春。洞房花烛,炕头还沒睡热,为了谋生,新郎就得离开家乡,西渡黄河到蒙古草原闯荡。小媳妇送新郎,前途又迷茫,那悲壮凄婉的情景,通过曲调定格下来了。

河曲人唱的二人台,讲述的是山西故事。陕西北部唱的走西口,说是故事发生在陕北府谷,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孙玉莲。民间传说,也不过细穷究,反映的都是同一段历史了。

山西河曲县,春秋年间,这里以游牧生活为生,住着“林胡”人。靠南的保德县是娄烦国管辖。

林胡,也算古代的一个独立国,胡,是指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森林地带的胡人以草原牧马为生,活动的地域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山西晋北一带。

战国时代,赵国的英明君主赵武灵王,推行了有名的“胡服骑射”,让赵国人全面学习林胡人、娄烦人等地的穿衣骑射‘等长处,军队迅速强大起来。师夷以制夷。赵国不久消灭了林胡、娄烦等小国。


河曲县就在黄河岸边。山西省沿黄县城有十几个,但朝拥晚抱,能和黄河母亲日日撒娇的,最数河曲城。县城的西端紧靠黄河,站在“西口古渡"的广场,可以朝夕听到河水的流淌声,波浪就在脚底下翻滚。

河曲县城有公鸡,晨曦一鸣叫三省。几百米的河西,北边是内蒙古自治区,靠南些就是陝西省。跨一叶小舟,片刻间就出了山西省。西口,最古老的概念就来自于这个位置。黄河脾气大,在许多山谷中流淌咆哮若雷。可进了河曲这片土地,舒缓温柔,也不至于发生摆渡险情。祖祖辈辈,河曲保德州的乡亲就从这里过去向西北进发,闯荡江湖。

西口,不同的省份有不同概念。山西省除河曲古渡,通常人们称右玉县的“杀虎口”关隘为西口。明清之后,中原和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贸易发达,成了朝廷收入的一大税收来源。朝廷便在杀虎口增设了税关。走西口的人群可以在其它口子进出,但带货必须从杀虎口通关,留下税钱。杀虎口名声所以很大。山西人除了走西口,还走东口。东口说的是走河北张家口那条交通线,出了大镜门,再往北而去。目的地主要是靠东北的绥远一带,西北的包头,东胜,正北的归化(呼和浩特),还有更远些的库伦(外蒙的乌兰巴托),直至俄罗斯的恰克图。

陕西人也走西口,他们说的是本省境内的府谷关。河北人也走西口,是走独石关。加上几百年人山东人闯关东,总之是一个道理的,穷则思变,四处奔波,打拼生活。

据记载,自明朝初年开始,直至民国年间数百年,中国有五次人口大迁徒。基本路线图都是南部往北走,东部往西部走。农耕社会,种地吃粮就是生活,地里抠不岀粮食,那就是天灾。

河曲的土地贫瘠,这几句话描写了那一带的自然生态和民众的活相: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西口,女人挖苦菜。

日子过的清苦,还得活下去。离开自己的土地,故乡,成了这一带人的常态。大批的男儿到了蒙古,宁夏、青海等地。有的开春出发,到年底返回家乡,有的出去打工落地,或把老小迁移他乡。所以现在内蒙古域内的山西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山西人走西口,主观上是讨生活,客观上一遇灾荒年景,大批涌进,促成一批批移民潮,把晋文化晋风俗晋语晋歌等带进大漠,促进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文化的大融合。歌是表现生活最简练的文化,也是老百姓抒发情绪描写心理的艺术。


所以河曲县是生产民歌的热地。二人台《走西口》只是其典型的代表作,是河曲民歌海洋中的一颗珍珠。

河曲民歌在晋北乃至山西流行广泛,所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比,河曲民歌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遗"。

河曲县名怎么来的,有一说是黄河九曲十八弯,河曲弯弯多,故冠以县名。真实的黄河流经河曲县,弯曲不是最多。另一说有意思,河曲,黄河加歌曲,抽象的有味儿。

今天的河曲已经由国家级贫困县走向富裕。地下有丰富的煤炭储存,有国家的投资倾斜,河曲建有多处煤电基地。神华集团的大电厂就在县城东郊,十多年以前去河曲县城,还相距很远,现在已建成连片。黄河东岸,一座城市悄然兴起。林荫大道,高楼快速,河曲一样也不缺。晚上走到河曲城的繁华地带,霓虹闪烁,空气中夹带有黄河的泥土香。耳边有商店里飘岀来的民歌音乐,十分的愜意。难怪年轻人唱出的“走西口”缺少了苦涩味。

河曲县城东高西低。站在东坡,鸟瞰县城一览无余,还能看到对面的矮山,左陕西,右内蒙古。站在此处,天阔地广,一翻就是历史的巨卷。弹指一挥间,数百年走西口已定格为史诗念诵了。

时道变风水变。县城的东坡上矗立一座巍峨的文笔塔,形似一支文笔利刀,正对着黄河对岸的一支山口,据说是明清时要改变河曲的风水,挡住西边冲来的煞气,建了这座正气塔。

实际上人运家运包括县运,都系在国的风水线上。感谢新时代吧。

有人会问,到河曲玩有什么看头,过来看黄河吧,走走产生民歌的这片热土。

河曲有娘娘滩。每年一过春节,3月1日,有个地方很热闹,也是河曲必去的地方。

头次去河曲县岀差,吃饱喝足以后,当地的朋友就领着去了黄河水流中的两处小岛。泛流中的小岛不大,高出河面不多。心想也怪。黄河脾气不好,怎么就几千年让其安静涵养,鸟语花香,清幽的若仙境。经介绍才知道,这里有娘娘在保佑。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去逝后,吕后篡权,排斥异己,把薄太后及她生的儿子刘恒贬到边境地带云州。薄太后身边有李广等几名将军护卫,躲到了黄河中的小岛。这里极易隐蔽,以防吕后的追杀。

后来朝中发生政变,薄太后被接驾回了国都,刘恒就皇位,就是史书上说的"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

真龙天子在的地方自然成神仙地。从此河曲黄河中的两小岛即称为“娘娘滩”“太子滩”。并建庙祭祀。


娘娘滩,是河曲最有文旅情调的去处。长城脚下,峡谷明珠,赏自然风光,听娘娘逃难和抚儿的动力故事,太有趣味。

河曲,倚在母亲河黄河身旁,河路弯弯不平坦,自古经历了沧桑巨变,孕育了大漠长河情,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更唱出千秋的河曲歌。

艰辛和悲凉已是过去。河曲妹妹再不会等哥哥泪长流白了头。

今天的河曲妹妹跟着哥哥,是乘飞机,坐高铁,走到哪里都是手牵着手。

还有,舌头不厌其烦的绕着《走西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优优简简,百怨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