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866|回复: 0

[优简山西] 山西省,大同市。

[复制链接]

2355

主题

27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46
发表于 2020-12-23 21: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大同“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在军事上进有依托,守有屏障。“三面临边,最号要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被誉为。“北方锁钥”。其地曾为北魏京师,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是历史上民族融合、战争频仍的地区。其城址均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地段,御河西岸。

石器时代在大同地区发现和发掘,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西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石核、石片等)。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野马、坡毛犀、羚羊、原始牛、赤鹿、野马象等)。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大同县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大同县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䘏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枓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又载:“(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雁门郡(治所在今右玉县南),因雁门山而得名。代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因代国而得名。其地为雁门郡,东属代郡。当时的城邑有:平邑(今许堡村)、新城(又名小平城,在今朔州西南)、延陵(今天镇新平)、平舒(今广灵平城)、武州塞(今左云古城)、平城(今大同城北御河西岸,以祈福思安而得名)。大同其地由赵武灵王开辟,远在公元前300年,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公元前229年,秦攻赵,次年破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攻代,虏代王嘉,赵亡。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所善无,共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其代郡治高柳。“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

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

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郊甸范围: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平城由宫城、京城(都城)和郭城组成。从天兴元年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迁洛阳,97年中代有新建,规模宏大,97年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城郭外分为四郊,建有苑囿。东南有“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的永宁寺。再南有明堂、辟雍。周边有藉田、药圃等。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天碑,其东三里有崔浩《国书》及《五经碑》。附近有西苑、洛阳殿、鹿野苑石窟等。北郊有“皎若圆镜”的灵泉池、白杨泉。东郊有白登台、崇光宫、东苑,苑内建太祖庙。

北魏平城“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京都内有寺庙百所,僧尼两千。有为太祖以下五帝铸像的五级大寺;有“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正是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建有造型惊险、结构奇巧的“天下巨观”悬空寺。还有建明寺、报德寺、皇舅寺等。道观有天师道场大道坛和静轮宫。延和元年(432)改司州为万年尹。皇兴三年(469)在城西立平齐郡,旋废。北魏曾在平城南郊置鼓城县,属代郡,不久废。神䴥二年(429)太武帝时,于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武川、柔玄(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用以拱卫京都,组成北部又一道军事防线。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北魏长城),东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桑干为池,以长城为墙,交通四达,确是“四裔往还极盛”时代,北魏平城时代又是“絲绸之路”东方的起点。孝文帝实行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管辖6郡14县:代郡治平城,领平城,太平(大同西15公里)、武周(旧高山村)、永固(大同北镇川堡)。孝昌二年(526)六镇之变,平城陷废。北魏末分为东魏、西魏。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公里。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唐开元年间,创建开元寺,为唐之国寺。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辽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辽对大同非常重视,派重兵把守,“非亲王不得主之”,“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大同为辽之边防要塞。辽西京大同城,是在北魏平城京城故址上建筑加固,“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西京设留守司衙,衙南称西省。北门东部为大同府,西部为大同驿。城东北有规模宏大的国子监。西部建同文等宫殿。云冈西建有焦山行宫,西北隅有萧太后(燕燕)在西京驻跸的梳妆楼,亦称凤台(遗址在大十字路北),“凤台晓月”为大同八景之一。清宁八年(1062)建规模宏丽、造型精巧的巨刹华严寺,为辽“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而建造。还建有湛然观(今太宁观)、思政堂。重建云冈十寺,据《大金西京武周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载,“辽重熙十八年(1049)母后重修。天庆十年(1120)赐大字额。咸雍五年(1069)禁山樵牧,又差守巡使。寿昌五年(1099)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1060)又委转运使监修。”辽对石窟寺连续12年进行了大规模修整。重熙六年(1037)兴建观音堂。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于清宁二年(1056)兴建,“拔地擎天,乘风步月”。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金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末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奠。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西京大同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八州为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黄花岭立屯田。六年(1302)立万户府。

元初,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大同城池破坏严重。到至元十四年(1277)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路经大同,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为出名”。元曾在西京立炉炼铁,州、县拔炼铁冶户760煽。多次从西京运米、羊、皮、帽靴,以支战用。大同又是皇帝行猎之地。元代大同五教俱兴,《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家室者,与民一体输赋”。也里可温即基督教徒,答失蛮即元代对伊斯兰教士的称号。这里不但设有基督教堂,而且成为主教管辖区。其地又是佛道之争的中心,蒙哥可汗时,全真道丘处机毁西京天成夫子庙,谋占佛教寺院482所。元代在鼓楼东街建关帝庙(大庙),庙对面建有大同最早最精美的戏台。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治白羊城。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北临丰州滩,南抵雁门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右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4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明王朝为防御蒙古、女真无休止侵扰,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各府、州、县城修筑得十分坚固,全部砖砌。尤以大同城“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大同府、帅府、都察院、户部分司、县治、山西行都司、卫所等公署都设在城内。明大同城“壮丽雄观”,郭固城坚,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设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派恭顺侯吴惟华攻大同,姜瓖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瓖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瓖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清顺治十三年(1656)对大同城进行全面修治,大同总兵彭有德身先士卒,露宿城巅,“未十载而颓垣坏垒,易以纥纥金城矣!”顺治八年(1651)重修云冈石窟五、六、七窟窟前木构楼阁。顺治年间还重修了鼓楼、观音堂、关帝庙、五岳庙、太宁观、三元宫等寺庙,兴建开化寺、劝忠祠及皇城、云冈等戏台。康熙二年(1663)建圆通寺;八年(1669)建马王庙;二十二年(1683)建武成王庙;嘉庆十年(1805)建灵感白衣寺、海藏寺;二十二年(1817)建清凉寺;道光年间建龙王庙、太平寺、天尊庙及火神庙等。明清大同寺院林立,庵堂相望,俨然是个佛国世界。康熙三十五年(1696)亲征厄鲁特噶尔丹,冬十二月回銮,九日幸石窟寺,题“庄严法相”匾。十日幸大同。光绪廿六年(1900)大同义和团和全国一样风起云涌,有四五百人,设4个团,杀洋鬼子,烧教堂。七月下旬被官司府暴力扑灭,马正太等8名首领被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偕光绪西逃,8月30日来同,驻跸4日,沿途狂奔乱逃,军令不行,所过州,县“十室九空”,给大同人民带来奇祸。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大同人民积极响应,于1911年11月30日午夜举义,攻下总兵府,成立军政府,后清军围城,太原革命军派续桐溪率忻代宁民团北上增援,与清军对峙。直到12月11日才达成协议,革命军南撤。

民国元年(1912)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1913)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585村。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地区行政区划为三种。日伪行政区划: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统辖雁北13县;1939年9月改为伪“晋北政厅”,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县划为2街、22个联合村。

国民党行政区划: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为山西省每一个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五台,属县十七,在大同地区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9县。第二行政区治所岢岚,属县十三,在大同地区的有朔县,平鲁、左云、右玉4县。

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区划:东雁北:1937年年底属晋东北十八县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为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专员公署,属县有灵丘、繁峙、广灵、浑源、应山县。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西雁北(大同以西):1937年冬属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5年8月,大同被国民党阎锡山政府所统治,恢复事变前原县建制,仍属山西省,辖5个区,86个治村。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辖雁北各县,分第十、十一两个专署。第十区辖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第十一区辖右玉、山阴、应县、左云、平鲁、偏关6县。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军政分家,改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县辖4区、30街、70治村。“雁北专员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驻在大同城内。到1948年雁北13县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内集中了国民党行政组织机关22个、党务机关7个、特务机关11个。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改东雁北二专署为第五专署,属县有灵丘、繁峙、浑源、应县、代县、山阴、大同、阳高、怀仁。1946年5月,第五专署改为冀晋区第一专署,1949年2月,撤销晋绥边区,西雁北划为晋西北区,设置晋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成立大同市,隶属察哈尔省。1949年10月,东西雁北合并,划归察哈尔省,下辖雁北13县。1952年12月察哈尔省撤销,市、地区复归山西省。大同市为省辖市,辖一、二、三区和口泉矿区。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6月,市隶属雁北专区。1959年1月23日,雁北与忻县合并为晋北专区,大同市隶属晋北专区。1961年3月4日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7月24日,晋北专区撤销,大同市复归雁北专区领导,辖城区、口泉区、古城区和怀仁区。同年11月复归山西省直辖。1962年,雁北又恢复13县的设置。1964年11月,撤销古城区、怀仁区,恢复大同县、怀仁县。市辖两区两县。1965年2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划出,成立郊区,全市辖三个区。1970年4月,大同市划归雁北领导,9月建立矿区。10月成立南郊区、北郊区和口泉镇。1971年北郊区改为新荣区。1972年3月复为省辖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个区,17个街道办事处,287个居民委员会,22个乡,5个镇,25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351个自然村。1982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大同市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2年恒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大同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辖的平鲁、朔县、山阴划归朔州市。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大同市撤销城区、南郊区、矿区、大同县,设立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大同市辖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云州区4区6县。


优优简简,百怨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