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16|回复: 0

胡说 | 山西——老沙堡·看秧歌(五)

[复制链接]

204

主题

63

回帖

86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62
发表于 2020-10-20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一说老沙堡以前的唱戏、看秧歌,耳朵里立即就响起了那些笨重的声音,″咣才咣才...,皮才皮才咣,皮才皮才咣…”拿捏这些乐器的人虽灰头土脸,但一双双喜眉乐眼闪着艺人的得意。这些家俱有大锣,小马锣,鼓,钗,铙钹等。每当戏开场之前,台下就静等开幕前的序曲。村里人说是″头腾″。头腾是一段安民告示般的乐曲,戏快开演了,坐好,站好,把心收回来。隔了十分钟还没动静,看戏台的脖子仰的酸了,头道外幕还没拉开。终于又听到戏台武场上响起″皮才皮才咣啷一一″,这叫开戏前的″二腾″。要正式开演了。

半个世纪前,老沙堡村人的文化生活很简单,走村看戏,那算是好活的日子。音乐和广播盒子,是60年代中期才安装到村户的。扩大器在生产大队,广播天下发生的新闻,音乐总是那么几段子,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还有听过千遍万遍的″大海航行靠舵手”。

扩音器新玩意儿之前,村里人的一道文化美食就是看秧歌。祁县太谷是相邻县,地域地貌,历史文化很相似。也没考证过在哪朝哪代,民间浮出了土生土长的“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很厉害,大约20年前上过央视的春晚。一群包头巾穿花布的奴儿们,羞羞答答的相跟一群,“家住在太谷的北洸村,姐妹们一起去看秧歌…”。具体词儿忘了,影像还在。当时秧歌旋律还火了一阵子,省城的大小商店轮回播放。



祁太秧歌的创作,是地道的土产。旋律,歌词,发音,说戏也是戏,说歌也是歌。用祁县太谷人的土话唱起来,是那么的带劲。小时候在沙堡村白日晚上,村里还是地头劳动,有几种调子老在嘴边。

”得儿哟,依得儿哟,洋蜜瓜儿西葫芦…哈哈,″凡哼叽的人看表情,个个乐的合不拢嘴。

”得儿哟,依得儿哟,想吃俺家的南瓜哟,哎嗨哟,得儿哟...″。秧歌得儿有点儿俄语味,得儿驾也是和蒙古人一样的驭马赶牲的口令。

有的词汇甚至不好听,很粗俗,有的是戏台上唱的,有的是村里人套词耍笑逗乐的。其中一段,过了50年也没忘了。祁县的原味土话版:

“正在茅只勒屙的克列屎
耳朵勒忽听有人叫我
抽起裤子,跑到院勒
原来是有人唤我上地勒”



秧歌的调子很简单,随囗就来。那阵子的男女,不识字的多的是。管它勒,有些儿灵气的,一高兴了,还可以自己填词儿。比如先吃饭,后吃瓜,一出溜就顺口编出来,“顶红皮和噎煞狗,放得狗日顶头哟嗬嗬…哈哈”。听不懂吧。顶皮红是村上种的瓜,非常绵甜,吃的急了吞咽不顺,所以先把饭吃饱,然后再吃瓜,把瓜放到狗日的胃口上面。

沙堡村很穷,村里不像贾令、塔寺,有自己的戏场戏台。记事的童年以来没有写过一回戏,只是在个别年份过年期间,在前街勒的街道宽敞处,搭起很小的手脚架,蒙块彩布,生产大队组织一帮文艺热爱者,自己排练了几出秧歌剧,让村里人看热闹。

祁太秧歌有几本编的非常上档的剧,印象最深的有《偷南瓜》,《打冻璃》。“得儿哟,依达丢,爱听你的南瓜哟”,就是《偷南瓜》剧中的名句,可以说祁县乡村老少通吃,谁也会哼几句。《偷南瓜》的剧情诙谐有趣,说的是村里的一个后生种的一片南瓜地,作午的很好。人们口传他的瓜不仅长的大,还又绵又甜的好听。村上的一位俏媳妇有好奇心,馋牙痒,就跑到南瓜地,想悄悄地抱个南瓜回家一尝。不想她的举动被种南瓜的后生发现了。后生很恼火,小媳妇很尴尬。小媳妇急中生智,挤眉弄眼,笑嘻嘻的冲着后生,大夸南瓜种的好,又夸后生人品好有本事。种瓜的后生心软了,看着小媳妇的媚态,还有甩过来的一串高帽子夸奖词儿,弄得心里麻酥酥的痒。他不但不再责备小媳妇,还心甘情愿送给了小媳妇一筐子南瓜,让她回家去吃。

《打冻璃》的剧情也有点儿印象。创作的素材源于太谷县王会庄一带。胡说本人在太谷工作多年,知道王会庄在太谷城东。冬季数九严寒河水结了冰,祁县太谷人叫“冻璃”,叫法很形象,冻出来的冰玻璃模样。那阵子后生们娶媳妇儿,叫“吃婆姨”。还不兴自由恋爱,由媒人说合,两厢见面再定。一个后生想见未来的媳妇儿,根据媒人说的村社,决定以卖冻璃的借口到邻村走一趟,主要想偷看一眼说亲的奴儿。这村的奴儿也有人传了话,说那后生有心要相一面。于是在卖冻璃的现场相遇了,还叨歇起来。后生见未来的媳妇儿长的待见好看,白圪洞洞的十分俏皮。不想那奴儿大失所望,见未来的郎君长的形象不好,说话轻挑流气,便打定了主意不结这门亲了。后生垂头丧气,冻璃不带卖了,索性打碎了回村…

猴鬼们虽不知道剧中说的甚猫腻,但也跟着大人们哼曲调,很顺口很有味。无论聚在一起滚圆环,迭洋片,还是挎箩头下地割草,“得儿丢,依打丢,想吃狗日的南瓜哟…”。冒着土气的流行音乐实在哼的带劲儿。直到几十年之后,现在哼起来,心里还乐滋滋的想笑。尤其是巴咂出剧中的幽默和情调,老沙堡的童年就一页页跳出来。

到邻村的贾令和塔寺看秧歌,那是猴鬼们的节日。早早就从炕上爬起来,穿上新衣裳,跟上我舅舅。看戏是要买票的,2毛钱一张。进门时,猴鬼们尽量圪缩的矮些,以便免票让大人带进去。

戏场几百成千的男女,簇拥在台口脚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备了条凳和小板凳,站在拥挤的人群后面。紧后的场子,小买卖人也很活跃,吹糖稀人的,卖玻璃圪崩的,冰糖葫芦的…。大人们看戏,猴鬼们起哄。一群一伙的穿插在满戏场追逐,打闹。哭声,喊声,叫妈找爹,比台上也热闹。



胡说打小迷戏文。个子矮小,钻到大人群里怕踩着,仰头也看不到戏台情景,只好在侧面找个地方,找两块砖头垫在脚底,仰着脖子,酸困了歇歇再来,看的挺过瘾的。祁县过去有唱山西绑子的晋剧团,还有专唱地方剧目的秧歌剧团。晋剧团经典的“打金枝”,“卷席筒”,“下河东”,都是人们口头念叨的。戏迷们的粉丝真不少,如王爱爱,候玉兰,张鸣琴等名角,常兴致勃勃的挂在嘴边念叨。县秧歌剧团也有小名角,舅父他们挺崇拜的。记不得名姓了。打小在心里,觉得唱戏演秧歌的人太了不起了。男的帅气的不得了,奴儿们好看的不得了。秧歌剧团有个头牌女演员,台上晃悠的最多,嗓子唱起来清亮甜美,眼睛忽眨忽眨的很好看。尤其她的两个小酒窝,实在是长的亲。当时我在想,以后我长大成了大后生,吃婆姨娶媳妇,一定也寻找个这么好看的奴儿。

有道是,懂的看个门头节道,不懂的图个红火热闹。看戏听戏的只一部分。戏台方向往后一看,痴醉的一张张脸,高兴的都变了形,有张口哈气的,吐舌头的,笑成一朵朵菊花样的。还有不少年轻后生不是看戏的,东瞅西望,不是瞄漂亮的花衣裳奴儿,就是看彪的包头巾后生。秧歌戏台上调情,戏场下眉来眼去。好看的年轻奴儿挤在中间就糟了,惹的一群绿蛋子后生圪挤发赖,趁机揩油吃豆腐。

个别年成好的春节,正月里有闲空,沙堡村的头儿们喜欢的话,就组织村里有戏剧特长的男女,到大队自排自演简单些的秧歌剧。每晚“咣才咣才”的一敲打,全村都听得见。放下饭碗,看排练的也是围着一大圈。村人描写喜欢露头露脸的男女,家败鬼,庆八鱼,听着话恶毒,实际带羡慕的酸味儿。有些词儿到今天也解释不了。说露脸的,唱秧歌的,看起来也心里痒,也想上手,自己又不是那块料。可是人家排练演出,就是想看的不行。现代人说了,是人心的羡慕嫉妒恨吧。



闹票儿,看秧歌,还有数月间公社电影放映队过来演场电影,就是老沙堡人常年的文化了。记忆最深的,还是看秧歌的故事。

皮才皮才咣,皮才皮才咣…
得儿哟,依打丟,想吃咱的南瓜哟…
哈哈哈哈…

(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via: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说胡又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