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
三晋奇石博物馆外景。
三晋奇石博物馆内景。
非国有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这些非国有博物馆,既有社会力量投身文化的热忱,个人收藏回馈社会的情怀,也有政府、博物馆、公众的良性互动,文物行政机关和创办者的合力探索。
蒙山脚下古灯文化守护者
初春时分,蒙山脚下。记者走进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目光所及,全都是各种古灯,影影绰绰之间,宛若照见了古人的生活;星星点点之中,满是万家灯火点亮的百姓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隐身于太原蒙山大佛脚下的非国有博物馆。所谓慧光,取“慧光明净,不输日月”之意。
这是我省第一家集陈列、展览、收藏、研究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古灯博物馆。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李峰将他花费30多年精心收藏的千余盏古灯珍品在此展出。
作为收藏家,李峰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踏进收藏古灯的门槛。他收藏的第一盏古灯是宋代的黑釉灯,花了他工资的三分之一,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
和所有的收藏家一样,但凡打开收藏这扇门,就会一发不可收。有了第一个藏品之后,逛古玩市场、逛旧货地摊,成为李峰每周要做的功课之一,只要发现有古灯,他就会收下来。“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出差必须要做的就两件事——逛博物馆、逛古玩城。”李峰对古灯的爱,已经深深烙印在骨子里。
作为企业家,李峰经营着一家古建景观雕塑工程公司。不过公司全年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被他用来贴补古灯博物馆了。
为什么贴着钱还要开一家博物馆?
李峰毫不迟疑地说:“因为开一家博物馆实在是太有意义了,不仅能够按照我的展陈方式呈现自己的藏品,让大家看到古灯的历史变迁,还能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灯不仅能照亮茫茫前路,还能点亮回家的路。”
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在太原清徐县徐沟镇,有一个以复古民宅为依托、华北园林为相映的综合性艺术展馆,是我省首家省级民营奇石博物馆——三晋奇石博物馆。
走进三晋奇石博物馆,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它的整体建筑是一座唯美的中式庭院,院子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环境幽雅,每一处布局都很用心,廊庑回转,绿荫环绕,竹林摇曳,奇石盆景点缀其间,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馆内藏品琳琅满目,六个展室分别是化石馆、矿晶馆、观赏石馆、山西三雕馆,收藏有千余件展品,其中矿晶标本、观赏石各有两个展室。馆内的每件藏品都是该馆馆长郝慧亮亲自淘宝淘回来的,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植物化石、昆仑玉原石、葡萄玛瑙石、灵璧磐石等稀有的石头在这都能欣赏到,更让每一个来者惊叹的是一桌“满汉全席”。这桌“美食”中有外焦里嫩的“烤羊排”、肥而不腻的“红烧肉”、芳香四溢的“猪蹄”、鲜嫩爽口的“清蒸鱼”、晶莹剔透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但是走近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些色香俱全的“美食”居然全是石头。而且每一块奇石都是天然形成,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打磨。
在郝慧亮看来,石文化历史极为悠久,应该加以传承。这也是他多年来经营奇石博物馆的初心:“希望博物馆能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把观赏、科普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三晋奇石博物馆也成为很多“研学团”“小记者团”的首选目的地。该馆还开设了地质科普园和文化大讲堂研学课程,定期举办一些特色的科普活动,包括以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考古知识为依托开展的恐龙化石扫古活动,以矿物的磁性性质为理论依据开展的矿磁性探索研究活动,以中国石文化知识为契机开展的灵璧磐石编钟作乐活动等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动脑、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真正的研学目的。
从“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
民间收藏是文物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如上述两个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得欣欣向荣一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间收藏热潮兴起,现代藏家的理念和境界不断提升,从“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目前,太原市登记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13家。为了让这些非国有博物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认为,要坚持“四轮驱动”,充分挖掘民间藏品,在实现藏家人生价值、呈现藏家社会责任方面做文章,唤醒全社会意识,更好地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
创新国有博物馆与民间藏家的合作方式。太原市文物局通过园中园、馆中馆的模式整合资源,让文物活力不断释放。如:关帝庙博物馆“古方志中的太原府展”“记忆交换市集”、晋商博物院“山西军民抗战实物陈列展”、双塔博物馆“抗击疫情见证物展”、太山博物馆“福根根雕展”等,都是其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园中园、馆中馆模式的有益实践。
全面构建山水城四个博物馆体系。太原市将逐步完善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主体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实现十县(市、区)博物馆全覆盖,谋划太原府城、明太原县城博物馆集群,持续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个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太原市文物局将全面梳理、摸清民间藏家底数,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先支持发展醋文化、面食文化、晋剧、晋作家具等极具太原、山西地域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填补门类空白;并利用明太原县城新修缮23处文保单位,为民间藏家提供场馆支撑。
政策保障推进文博事业四个走在前列。太原市人大在全国率先颁布《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出台配套政策《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竖起了博物馆领域的太原标杆,明确了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补助方式和标准,并已列入2022年度财政预算,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热情。同时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管理办法》,支持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打造特色主题博物馆,培育扶持山西省六味斋非遗博物馆等63处“类博物馆”完善升级。
全面打造三个文化教育传播矩阵。太原市文物局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中枢作用,多维融合、全面发力,倾力打造文化教育传播矩阵,将蕴涵于文物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起来、阐释出来,不断提升太原、山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扩大太原声誉,去年推出文物精品展40余个,1项展览荣列国家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5项展览跻身省级推介项目;推出线上展览47个、云游景区8个,让百姓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也能云游观展;深化“省校合作”扩大山西软实力,承担全省打造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的重要任务,接待全国8所高校209名师生来并研学交流,赓续红色血脉。
|